清平乐.六盘山PPT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一九三五年八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九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十月七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在如此开阔明净的秋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明光飞行,似乎不具形体的魂灵也具有了感知的能力。一个“望”字,将南飞的大雁的消失点染得邈远无际。这是写静中有动,寓静于动。接下来,作者又写近景:“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不到目的地绝不停止,这是红军的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屈指行程二万”,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的艰难困苦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屈指”,手指头一屈一伸,表示数目,同时,又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之情。“行程”指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附近的吴起镇。“屈指”和“二万”同时运用,既写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苦,又写出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大营时,喜出望外,胜利在望的欢乐情绪。“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一幅画,也可以说是一幕电影,它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六盘山,在宁夏南部固原县西南部、甘肃东部华亭县境内,为陇山山脉主峰,海拔3000米左右,山势高大雄伟,气象万千。当时,红军翻越六盘山,山上是白雪皑皑,山下是狂风怒吼,旌旗猎猎,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跃然纸上。“红旗漫卷西风”,不仅写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六盘山时壮观的秋景,而且写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通过这两句诗,人们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挺立在高山之巅,手持红旗,迎着西风,奋勇前进的革命英雄形象。“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语出《汉书·终军传》:“军自请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这里的“缚住苍龙”,意思是打倒蒋介石,把反动派消灭干净。何时,即何日,这是词人设问,也是词人对自己、对红军战士的鼓励和鞭策,更有对广大人民的号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全词以设问句作结,一方面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另一方面,也是词人对自己的革命事业的自问自答:革命的路途是漫长的,但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这最后的几句问话,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使全词生动活泼,充满乐观自信的情绪,把全词的思想境界推向了更高一层。这首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红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不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续)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不仅是一首革命的诗篇,更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彰显红军英勇无畏精神的壮丽史诗。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和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征途中的坚韧不拔和革命信念的坚定。六盘山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座重要山峰,不仅具有地理上的意义,更象征着红军在革命道路上所面临的艰难险阻。而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这首词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两句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红军战士们豪情满怀、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同时,通过对南飞大雁的描绘,也隐含了红军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诗以豪放的笔触,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而红军战士们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六盘山之巅的英勇形象。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力量。而西风则象征着革命的风暴和前进的力量。红军战士们在六盘山之巅高举红旗,迎着西风奋勇前进,展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迫切期望。长缨作为捕缚敌人的工具,代表着红军战士们的战斗力和胜利的希望。而苍龙则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和一切反动势力。红军战士们手握长缨,时刻准备着缚住苍龙,展现了他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勇气概。这首词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豪放的笔触,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英勇形象和不屈精神。它不仅是对红军长征的赞美和回顾,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首词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