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古诗词鉴赏PPT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创作背景1934...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创作背景1934年至1935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诗词原文《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诗词鉴赏这三首小令,每首都是一“山”字领起,以山喻红军,赋予山以人的英雄性格和高尚情操,并暗示了遵义会议之后,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像经过锤炼的钢铁一样坚强有力。全词格调高昂,意气风发,读来令人振奋。第一首小令中,诗人成功地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山的高峻。你看那傲然挺立的高山,虽经快马反复加鞭,可还是翻越不过。诗人以“快马加鞭未下鞍”这一夸张之笔,极为形象地翻写出红军战士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通过“惊回首”三字,将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尽管高山重重,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足以震天撼地,足以令山川失色、鬼神丧胆。快马扬鞭,翻山越岭,红军战士们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被激发出了旺盛的斗志和奋进的激情。待他们“惊回首”时,发现距离头顶的蓝天,仅有“三尺三”之遥了。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天算得了什么?他们敢于“踏碎天”,勇往直前!如果联系到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六盘山击溃国民党军堵截部队,又翻越长征以来最后一座大山的情景,这首小令所蕴含的意义就更加清楚了。第二首小令,诗人以山喻红军,赋予山以火的性格。你看那重峦叠嶂的高山,正像红军战士那样,在怒涛般翻滚的巨浪中,搏击着,飞奔着,一往无前地杀向敌人。一个“卷”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劈波斩浪中奋勇前进的雄姿。而“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两句,则是以夸张的手法,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一往无前、决战到底的顽强战斗精神。红军战士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锐不可当,勇往直前,即使千军万马鏖战正酣,也毫不畏惧,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三首小令中,诗人又赋予山以擎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你看那巍峨挺拔的高山,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直插云天,把青天刺破。它那英雄的气概,足以把青天撑住,不让其坠落。“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两句,极写山的高耸入云、蔚为壮观,从而暗示了红军战士是支撑中华大地的中流砥柱。同时,诗人也含蓄地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蒋介石反动集团,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这三首小令,不仅写出了山的雄峻高大、气势磅礴,而且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赋予山以红军战士的英雄性格和革命精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的无比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