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日战争PPT
引言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
引言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战争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扩张军备、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与日俱增,曾先后发动侵略台湾和朝鲜的战争。国内背景清朝政府腐朽没落,正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财政困竭,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投降卖国,对内则残酷剥削人民,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日本的侵略野心提供了可乘之机。战争过程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开始。平壤战役1894年9月15日,日军第1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与中国军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陆地作战。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军主力决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海军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辽东战役1894年10月24日,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进而侵占金州、大连等地,并随即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事件。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20日至2月7日,日军进攻威海卫的陆海军基地,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在港内铁甲舰及炮台等防御设施被击毁后,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双方于3月20日、23日、24日、30日举行四次会谈,并于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其次,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后,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中国在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落后。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反抗精神。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寻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