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讲解PPT
三国演义概述《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
三国演义概述《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六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清人毛宗岗删改后,成为现今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主要人物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兴修水利,推动了汉末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曹操善诗歌,《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刘备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创业之路异常艰辛,终于割据一方,造就蜀汉帝业。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孙权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洲。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主要事件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一场关键的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二十万众顺江而下,意图一举统一江南。然而,孙权与刘备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仅凭三万精兵,便成功击败了曹军。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采纳黄盖的火攻之计,设计诈降。当黄盖率十艘小船,装满柴草,灌以膏油,假意投降时,突然点燃柴草,火势迅速蔓延至曹军大营。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的营寨。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打击极大,他不得不退回北方休养生息,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定军山之战定军山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19年。刘备派遣大将魏延、吴懿等人率领蜀汉军队进攻曹魏的定军山,意图夺取汉中。曹魏守将夏侯渊率兵迎战,双方在定军山展开激战。最终,蜀汉军队在法正的谋划下,利用地形优势击败曹军,斩杀了夏侯渊。定军山之战的胜利使得蜀汉成功夺取了汉中,为蜀汉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发生于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进驻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对峙。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余日,互有胜负。然而,最终因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导致蜀汉军队士气低落,不得不撤退。五丈原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北伐的终结,也宣告了诸葛亮时代的结束。影响与意义《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文化意义。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和英雄人物,而且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了忠诚、智慧、勇气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三国演义》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者罗贯中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三国历史演绎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经典,深受读者喜爱。总之,《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视角,而且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