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围手术期处理PPT
术前准备(一)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掌握手术适应证是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的主要环节,医生必须在充分掌握病人全面情况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一...
术前准备(一)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掌握手术适应证是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的主要环节,医生必须在充分掌握病人全面情况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来说,择期手术的适应证掌握较为容易,因有较充裕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只要掌握好手术时机即可。(二)手术时机的选择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医疗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判断而定。如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应在伤后短期内做好各项准备,尽早施行手术;而恶性肿瘤病人,则应经过全面检查,做好充分准备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手术。(三)病人的一般准备心理准备医生和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思想、职业、家庭、社会背景等,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等,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生理准备主要包括适应手术后变化的锻炼,如练习床上大小便、练习正确的咳嗽和咳痰方法、术前2周停止吸烟等;为增强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前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不能进食的病人应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特殊准备针对病人存在的某种脏器功能不全或合并症,需要作特殊的准备工作,如术前进行低蛋白饮食、口服肠道不吸收抗菌药物等,以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对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术前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作心电监护;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有感染病灶者,应予以控制后再行手术(四)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目的清除手术区域皮肤上的暂住菌,并抑制常驻菌群的移动和繁殖范围既要保证手术野和切口的无菌,又要尽量少剃除毛发,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手术区皮肤的范围一般距手术野中心部位15~20cm的区域,但头颈部手术因毛发较多,为了消毒和铺巾方便,应剃去全部毛发;上腹部手术应剃除上至乳头、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后线的毛发;下腹部手术应剃除会阴部的毛发;会阴部手术应剃除阴毛方法手术区皮肤准备应先于手术日晨进行。如病人手术区域皮肤有破损、感染等,应更换手术日期。备皮方法应根据手术部位、毛发疏密和长短而决定。毛发稀疏者可不用备皮刀剃毛,仅用肥皂液和温水将手术区域的皮肤洗净,擦干即可;毛发较多者应剪短后用肥皂水洗净,并用温水冲洗干净;对备皮后局部毛发残留较多者,可用电动剃毛刀剃净(五)胃肠道准备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呕吐、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方法非胃肠道手术一般于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水,以防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婴幼儿因不耐饥饿,可于术前4~6小时开始给少量清淡流食,术前2~3小时禁食胃肠道手术术前应作严格的胃肠道准备,以防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一般术前3日开始进少渣半流食,术前1日改为流食,对个别病情较重、体质较差的病人,也可在术前2日进流食。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6小时禁饮水。对需行结肠或直肠手术的病人,术前应行清洁灌肠或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六)术前置胃管、尿管置胃管主要目的是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而引起误吸、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改善胃壁血液循环,促进吻合口愈合;通过胃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胃内容物,减轻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通过观察胃液的性状、量和颜色,了解胃内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对一般上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手术,应于术前1日置胃管。对胃管置入有困难者,可于术中置胃管置尿管主要目的是避免术中误伤膀胱,保证手术野的干燥、清洁和术后尿潴留的及时处理。对盆腔、下腹部、会阴部手术及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均应常规术前置尿管。对估计手术时间短、麻醉对膀胱功能影响不大的手术,可不置尿管。一般于术前1日置尿管,对手术较大或估计拔管后排尿困难者,可留置尿管至术后2~3日,待膀胱肌肉收缩功能恢复后再拔除。长期留置尿管者,应每日用0.1%苯扎溴铵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定时夹管以训练膀胱功能(七)术前特殊检查根据手术需要,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如心脏功能测定、肺功能测定、肝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测定等,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判断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利于手术的因素,以保证手术安全。(八)术前用药术前晚应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对精神紧张的病人,可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对入睡困难者,可酌情给予安眠药。对择期手术病人,手术区域皮肤有感染者,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病人,术前应予以纠正。对高血压病人,术前应检查血压、心脏功能和眼底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冠心病病人,术前应改善心肌供血情况,按医嘱常规用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术前应劝其戒烟,鼓励深呼吸和咳嗽排痰,术前数日可给予祛痰药物,有感染者应给予抗菌药物。术中处理(一)麻醉麻醉的选择应根据手术性质、部位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对一般上腹部手术,可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对开胸手术,宜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对小儿手术,可选用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麻;对下肢手术和会阴部手术,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也可选用局部麻醉。(二)手术体位手术体位应根据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而决定。对一般上腹部手术,可采用平卧位;对开胸手术,可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对脊柱手术,可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对四肢手术,可采用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在安置手术体位时,既要充分显露手术野,方便手术操作,又要保证病人的舒适和安全,避免神经、血管受压,防止肌肉过度牵拉和骨骼畸形。(三)手术配合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时供应手术所需物品,保持手术野清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病人安全。术后处理(一)一般处理术后病人应送回原病房,麻醉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对全身麻醉病人,应常规吸氧,并注意保暖。对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病人,应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头痛。对手术野放置引流物的病人,应妥善固定引流物,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脱出。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二)饮食与输液术后病人的饮食应根据手术部位、性质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一般上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应禁食24~48小时,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少量流食,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和普食。对其他部位的手术,可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和手术性质而定。在禁食期间,应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三)伤口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等。对一般伤口,应每日换药1次;对感染伤口,应每日换药2次或多次;对污染较重的伤口或放置引流物的伤口,应根据引流物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同时,应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四)疼痛护理术后病人常因手术创伤、引流管刺激等原因而感到疼痛不适。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止痛剂和方法进行止痛。对轻度疼痛者,可通过调整病人的体位、按摩伤口周围等方法缓解疼痛;对重度疼痛者,应及时给予止痛剂或镇痛泵进行止痛。同时,应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术后病人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吻合口瘘等。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性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如加强伤口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