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介绍PPT
鞍山,简称“鞍”,别称钢都、玉都,辽宁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全市下辖4个区、1个县、1...
鞍山,简称“鞍”,别称钢都、玉都,辽宁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全市下辖4个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9255.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鞍山市常住人口304.6万人。鞍山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中部环渤海经济区腹地和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鞍山因钢立市、因钢兴市,有“共和国钢都”的美誉,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第一座钢铁工业城市,有着“共和国长子”和“钢铁工业摇篮”之称。鞍山最早汽车工业基地之一、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地,曾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都”。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在距今约两三万年前,人类就在鞍山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并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产。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洞穴遗址和台安桑林子旧石器晚期遗址来看,早在二三万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活。夏商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活动。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鞍山境域属辽东郡。西汉,鞍山境域先属辽东郡,后属幽州辽东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辽东属国都尉,境内属之。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省辽东属国,置乐浪郡,境内属乐浪郡。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置西安平县,属乐浪郡。此为鞍山境内置县之始。东汉,鞍山境域仍属乐浪郡。建安十二年(207年),曹魏政权改乐浪郡为带方郡,境内属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鞍山境域先后属燕国、前秦、后燕、北魏等政权管辖。隋唐时期隋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郡县二级制,复置辽东郡,旋又改为辽东郡。大业八年(612年),置辽东城,为辽东郡治所。唐初沿袭隋制,复置辽东郡,旋又改为辽州。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大破高丽于辽东城,置辽州都督府,迁治于新城(今辽阳)。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境内置安市州、盖牟州、建安州,属安东都护府。辽金时期辽代,鞍山境域先后属东丹国、辽阳府管辖。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辽阳县(今海城境),属东京道辽阳府。保宁八年(1006年),置贵德州,领信州、豪州、徽州、龙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攻辽,取辽阳府。天辅六年(1122年),金兵取东京辽阳府,置辽阳路。境内先后属东京道辽阳府、辽阳路。元明清时期元代,鞍山境域属辽阳行省辽阳路。明代,鞍山境域属辽东都司辽阳府。洪武八年(1375年),置海州卫,领宁海、盖州、复州、金州、辽阳五所,境内属之。永乐元年(1403年),置鞍山驿(在今千山区达道湾镇宋三台子村)。清代,鞍山境域属奉天府辽阳州和海城县。顺治元年(1644年),置辽阳县,属奉天府辽阳州。康熙三年(1664年),置海城县,属奉天府。近现代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改奉天府为奉天省,辽阳县、海城县属之。民国三年(1914年),置鞍山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张学良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境内置鞍山县、辽阳县、海城县,分属辽阳、营口、海城三近现代时期(续)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鞍山全境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实行殖民统治,先后设鞍山、海城、辽阳三县公署,均隶属伪奉天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境内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和国民党地方政权。同年10月,成立海城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1月,成立辽阳县民主政府,属辽宁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2月,成立鞍山市政府,直属辽东省政府领导。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成立中共领导的鞍山县政府,属南满省辽东专员公署。同年5月,国民党军队侵占鞍山,设市政府,属辽宁省政府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鞍山全境解放,成立鞍山市人民政府,直属辽东省政府领导。同年9月,成立海城县人民政府、辽阳县人民政府,均属辽东省人民政府管辖。当代时期1954年8月,辽东省、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县、辽阳县均属辽宁省管辖。195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鞍钢市,原鞍山市改为千山区,与鞍钢市同属鞍山市管辖。同年9月,撤销鞍钢市,恢复鞍山市原建制,仍为辽宁省辖市。1960年1月,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属鞍山市管辖。1968年12月,成立鞍山市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行使党政财文等一切权力。各县、区建立革命委员会,为二级政权机构。1978年3月,撤销鞍山市革命委员会,恢复鞍山市人民政府。同年10月,撤销台安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台安县人民政府。198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城撤县设市(县级市),仍为鞍山市辖。199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岫岩满族自治县撤县设市(县级市),仍为鞍山市辖。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鞍山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2013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鞍山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鞍山被列为大城市。2017年11月,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TOP100”名单,排名第74。2020年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2021年1月,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2021年11月,入选“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榜”,排第55位。2022年1月,入选2021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2022年2月,消息显示,鞍山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行政区划截至2022年,鞍山市共辖4个市辖区(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1个县(台安县)、1个自治县(岫岩满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海城市)。市政府驻铁东区胜利南路36号。 区划 人口(万人) 面积(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铁东区 61.19 613 11街道3镇 解放东路344号 铁西区 71.35 287.7 11街道2镇 人民路248号 立山区 40.6 135 8街道1镇 胜利北路321号 | 千山区 | 31.31 | 705.6 | 6街道3镇 | 千山中路100号 海城市 106.79 2732 20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 海州街道 台安县 30.07 1393 10镇、3乡 台安镇 岫岩满族自治县 41.3 4502 5镇、15乡、3个街道办事处 岫岩镇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鞍山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中部环渤海经济区腹地和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位于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位置,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0°27′~41°34′,东经122°10′~123°41′。地形地貌鞍山地形地貌特征是“三山一水六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地势东高西低,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北部和东南部为山地,中部和南部为平原。境内有千山、鸡冠山、白云山、对桩石等1000米以上高山。最高峰为千山,海拔1347米。西部为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重要粮食产区。气候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东南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降水充沛,温度适中,光照充足,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少。春季回暖快,风大,降水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多西南大风;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润;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多偏北风。水文鞍山境内有大、中、小河流42条,总长945.4公里,年径流量23.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河流2条,为辽河和浑河,流经本市长度分别为154公里和52.5公里;中型河流9条,为太子河、运粮河、哨子河、大洋河、碧流河、英城子河、鸭绿江、海城河、大鞍山河,流经本市长度分别为107.5公里、60.5公里、42公里、37.5公里、35公里、30公里、25公里、55公里、35公里;小型河流31条,流经本市长度343.9公里。经济鞍山市是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产业发达。其中,钢铁工业是鞍山市的支柱产业,拥有鞍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此外,鞍山市还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水果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也十分发达。近年来,鞍山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鞍山市还注重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鞍山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千山风景区、海城古城、岫岩玉文化等。此外,鞍山市还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钢铁文化也是鞍山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鞍山市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鞍山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千山风景区是鞍山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千山风景区位于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被誉为“东北明珠”。景区内山峰叠嶂,林木葱郁,景色秀美,有“东北小黄山”之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奇特的山峰、清澈的溪流、瀑布和浓密的森林等自然景观。此外,鞍山市还有其他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海城古城、岫岩玉文化博物馆、台安古城等。这些景点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自然风光的秀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鞍山市政府也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同时,鞍山市还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鞍山的文化魅力。交通鞍山市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