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典故PPT
烽火戏诸侯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数举烽火戏诸侯。幽王死后,其子周平王即位,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
烽火戏诸侯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数举烽火戏诸侯。幽王死后,其子周平王即位,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属于东周的一个阶段。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尊王攘夷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采取了尊王攘夷的策略,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军伐楚,以楚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为理由,责问楚成王。楚成王以齐桓公未能勤王并救援被狄人攻打的卫国为由进行反驳,拒绝了齐桓公的要求。此次伐楚虽然以诸侯军退兵而告终,但齐桓公此次伐楚,其实质是维护周王室的权威。通过此次伐楚,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确立起了霸主的地位。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了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卧薪尝胆吴王阖庐经过这样一次大战,又气又羞,在回国的途中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准备攻越。伍子胥和谋臣伯嚭(pǐ)也辅佐他整顿兵马,经过几年的积蓄力量,终于打败越国,虏获越王勾践。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终得获释回国。夫差要捉拿文种,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文种等人。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越国终于强盛起来,最终灭了吴国。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个著名历史典故,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也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这些典故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