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人物介绍PPT
钱学森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
钱学森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级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早年经历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杭州府中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校长。钱学森幼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1923年,钱学森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钱学森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系,随后又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5年,钱学森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1936年,钱学森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同年9月,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39年,钱学森回到中国,先后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国防部第五部火箭组高级科学家等职。回国发展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他首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后又改任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职;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一系列技术方案,主持完成“星—箭—弹”配套协调,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他长期领导着导弹、卫星研制中的力学问题、空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并以极大精力抓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和发展。1956年,钱学森任国务院国防航空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协助聂荣臻组织领导中国的国防航空工业建设工作。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7年,钱学森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兼任该学部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主任等职;同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58年4月起,钱学森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9月,任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钱学森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68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中国的战略武器研制工作。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钱学森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钱学森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4年,钱学森任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钱学森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1989年6月,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国际理工学研究所授予钱学森最高国际奖——“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晚年经历进入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在力学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他提出的沙漏理论,对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钱学森认为,新技术革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改变着世界。钱学森晚年对科学技术作出的创新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推动力量这一论断的生动验证。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主要成就科研钱学森的科研成就钱学森的科研成就涉及多个领域,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也为全球的科研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航空航天领域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参与了中国的导弹和卫星研制工作,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的开始。此外,钱学森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航天理论和技术,如“两弹一星”战略,对中国的航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学领域作为力学家,钱学森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力学理论和方法,如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国的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全球的力学社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钱学森还致力于将力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解决工程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应用数学领域钱学森在应用数学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深入研究了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全球的数学社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钱学森还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解决工程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数学模型和方法。科学教育除了科研成就外,钱学森还非常重视科学教育。他认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因此,他积极参与科学教育事业,致力于提高中国的科学教育水平。他曾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领导职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此外,他还撰写了许多科学教育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影响钱学森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也为全球的科研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不仅为中国的航天、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为全球的科研社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个人荣誉钱学森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荣誉。他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的科学奖项,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他的卓越成就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中国科技界的瑰宝和民族英雄。总的来说,钱学森的科研成就涉及多个领域,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也为全球的科研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为中国的航天、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为全球的科研社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的卓越成就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中国科技界的瑰宝和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