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PPT
文化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本质,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
文化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本质,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发展生产、开疆拓土、书写历史,交往、记忆、情感、精神的共同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孕育形成了灿烂辉煌、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因此,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政治认同意识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属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包含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以及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和支持。这种认同体现了各民族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共同追求和坚定信念。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各民族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在这一格局下,各民族既保持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又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这种格局强调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即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其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关系,既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强化对各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紧密联系。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要看到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成就,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正确认识“四个与共”理念“四个与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四个与共”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这一理念强调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诉求,要求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只有真正做到“四个与共”,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五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不断增强这五个方面的认同感。具体来说,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社会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总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政治认同意识、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及增强“五个认同”意识等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固和繁荣发展。关于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要理解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这种格局下,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辩证统一。因此,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也要强化对各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各民族交往中的共同性资源,实现共同性资源向现代性基础的转变。同时,要正确认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连续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的价值内核构成等积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这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尚。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国民团结体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党的领导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领导职责和义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的建立健全相信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强化历史文化教育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 要加强学校历史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强化师资培训,提供针对历史文化教育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以身作则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和丰富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库,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为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 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影视、动漫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注重实践教育,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各族群众、青少年和宗教界人士在实践中感受国家发展成果,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历史课程督导小组,为历史课程思政的科学开展、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另一方面,依托班委、辅导员、班主任等主体,以问卷调查、访谈、实际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内容需求和情感需求,提升历史课程思政精准性。 此外,高校历史教师应增进与学生的了解和互动,走下讲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 注重资源开发 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理念为先行、以内容为关键,这需要注重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融合教育内容。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牵头,组织教育专家、学者、教师结合文献资源、视频影像资料、地方馆藏开发相关资源。 通化师范学院着力打造专门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推出“通化师范学院在线课堂”。 同时,设置融合教育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