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著作PPT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辛弃疾的主要著作辛弃疾的著作经后人整理,主要有《稼轩词》与《稼轩长短句》。其中,《稼轩词》有铅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年11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重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共收词629首。《稼轩长短句》有铅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8月版,1962年3月重印,1976年1月北京第3次印刷。共收词626首(其中有3首重复)。辛弃疾的词集在宋代即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种:《稼轩词》甲集不著编辑者名氏,刊于绍兴年间(1131~1162),共1卷,收词24首《稼轩词》乙集2卷,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刊于江西提刑司,收词250首《稼轩长短句》12卷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刊于建康,收词629首《稼轩词》4卷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刘过编,刊于闽中,收词223首辛弃疾的词作特点情感真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始终以爱国词作为基本主题,而且越到晚年创作热情越加高涨,以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风格多样辛弃疾的词一般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入词,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语言通俗辛弃疾的词在语言技巧方面造诣甚高,他善于提炼语言并在作品中加以运用,因此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句,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和喜庆。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常常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词作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世界和对社会的关注。辛弃疾的代表作辛弃疾的代表作包括《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生查子·独游雨岩》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以及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追求。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和人民生活的宝贵资料。他的著作将永远闪耀着光芒,为后人所传颂和学习。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金国的统治下度过的。他自幼聪慧过人,精通经史子集,对国家的兴亡深感忧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中原人民奋起抵抗,辛弃疾也聚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抗金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在义军中,他力劝耿京南归,并亲自南行联络。然而,在他归来时,却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悲愤填膺,率数十骑突入金营,生擒张安国,南归后献于临安朝廷,斩首示众。这一英勇事迹使得他名重一时,南宋朝廷也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然而,辛弃疾的仕宦之路并不平坦。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虽然多次上书力陈抗金大计,但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采纳。他深感壮志难酬,最终在嘉定元年(1208年),被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此后,他长期闲居乡间,但仍然心怀家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辛弃疾的影响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将领,他的作品和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词中之龙”,对后世词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爱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激励了无数的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此外,辛弃疾在军事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屯田北伐”等战略计划,为南宋的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率领的义军也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的抗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将领,他的作品和事迹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