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讲解赏析PPT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刻画形象,栩栩如生,真是一幅水墨画,描写手法高超,堪称词中典范。词文原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逐句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呢?也许是孤鸿,可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它惊起又回头,心怀幽恨,却无人知道,无人理解,虽有良辰美景,却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孤苦地飞翔于寂寞的夜空。这样,“幽人”与“孤鸿”之间的联结便水到渠成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鸿一样惊恐不安,心怀幽恨,但却无人理解。“惊起”、“有恨”,都是直抒胸臆,比之于托物言志,情感更为强烈而直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寓情于景”,托物抒怀,通过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和渲染,寄托了自己幽约怨悱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词,皆是写鸿语,无一句写人,但鸿与人同,物我交融,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因仕途坎坷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惊惶不安、凄苦愤懑的思想感情。词中对孤鸿的描写,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人格精神。正如清人黄蓼园所说:“缺月疏桐,是境也;漏断人静,是时也;孤鸿是宾,幽人是主,主宾相遇,于境中叙事、传情、绘景、寓理,遂成绝唱。”张炎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苏轼此词正体现了“清空”的特色。此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虽写悲鸿,却又无迹可寻,这就使它更加耐人寻思,引人玩味。艺术特色这首词是苏轼初贬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对苏轼打击很大,他这时非常孤独、寂寞,同时也很悲观失望。从词中可以看出,他初到黄州时的心情很苦闷,只能向大自然倾诉内心的痛苦。该词以孤鸿为喻,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刻画形象,栩栩如生,真是一幅水墨画情感深度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不仅在技巧上体现了高超的造诣,更在情感深度上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中所描绘的“孤鸿”形象,既是苏轼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是他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因仕途坎坷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愤懑。他借“孤鸿”之口,倾诉了自己在贬谪黄州期间的苦闷和无助。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性格中的坚韧和高傲,更展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和思考。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苏轼的词也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他通过描绘“孤鸿”的形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在这个社会中,像“孤鸿”一样的人往往会被忽视和遗忘,他们的遭遇和心声无人理解和关心。这种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社会批判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文化内涵此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中所提到的“缺月挂疏桐”、“惊起却回头”等意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意象和美学观念紧密相连。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苏轼的这首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托物言志”的创作特色。他通过借物抒怀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巧妙地融入到对“孤鸿”的描绘中,使得整首词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结语综上所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不仅是一首艺术造诣高超的佳作,更是一首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的文化瑰宝。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社会批判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视角。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首词中汲取一些启示和力量,学会在孤独和困境中保持坚韧和高洁的品质,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