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讲解赏析PPT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背景介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背景介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词句分析上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这两句写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有时,偶尔。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即孤雁。这两句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人:见一幽人独来独往,形容孤独寂寞;再看那缥缈的孤鸿遥遥无踪,仿佛就是另一个自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省(xǐng),理解。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但却无人理解。这两句纯用心理描写,刻画孤鸿的内心世界。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最后落在寂寞的沙洲上,忍受着零下的低温。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艺术特色借物抒怀这首词所写的孤鸿形象,正是苏轼刚到黄州时的心境与处境的真实写照。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意象生动这首词的意境,确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境界高远这首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整首词意境高远,蕴含丰富。情感表达《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在黄州寓居时所写的一首词,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一轮缺月挂在疏桐之上,漏声已尽,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只有孤鸿时见幽人独来独往,缥缈孤鸿影。下片由实转虚,进一步写鸿的心理活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这首词是苏轼初贬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到黄州时苏轼四十三岁,这时他的生活是相当穷困的,但却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人生哲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心境的词,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1. 坚守自我词中的孤鸿,尽管身处寒冷的冬夜,面对严寒和孤独,仍然坚守自己的选择,不肯随意栖息。这体现了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生哲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能够坚守自我、不迷失方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2. 超越困境孤鸿在词中经历了惊恐、不安和孤独,但最终在沙洲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寓意着在困境中,人们需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找出路,最终超越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3. 孤独与自由孤鸿在夜空中自由翱翔,尽管孤独,却拥有无比的自由。这体现了孤独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孤独与社交之间找到平衡,学会在孤独中享受自由,也在社交中找到归属。4. 内心的力量词中的孤鸿虽然身处困境,但却能够凭借内心的力量,勇敢地面对一切。这告诉我们,内心的力量是战胜困境的关键。只有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坚定。后世影响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词不仅被后人广为传颂,更成为研究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同时,这首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总结《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