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PPT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24个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影响了古人的思维方式...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24个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影响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24节气。立春每年公历2月3-5日左右为立春,代表着春季的开始。此时阳气渐长,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开始复苏。雨水每年公历2月18-20日左右为雨水,意味着进入气象学上的春季。此时降水量逐渐增多,天气变得湿润,有利于春耕生产。惊蛰每年公历3月5-7日左右为惊蛰,是昆虫开始活动的时候。此时天气变暖,冬眠动物苏醒,万物复苏。春分每年公历3月20-22日左右为春分,昼夜等长。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得温暖宜人。清明每年公历4月4-6日左右为清明,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重要日子。此时草木茂盛,春意盎然,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谷雨每年公历4月19-21日左右为谷雨,意味着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雨水充足,有利于谷物生长,是春播的重要时期。立夏每年公历5月5-7日左右为立夏,代表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开始换上夏装。小满每年公历5月20-22日左右为小满,意味着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灌浆。此时天气逐渐炎热,雨水增多,有利于作物生长。芒种每年公历6月5-7日左右为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麦类等作物成熟,可以收割;同时也是晚稻等作物的播种期。夏至每年公历6月21-23日左右为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天气酷热难耐。小暑每年公历7月6-8日左右为小暑,标志着天气开始转热。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天气闷热,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大暑每年公历7月22-24日左右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气温高达35℃以上,天气酷热难耐,人们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立秋每年公历8月7-9日左右为立秋,代表着秋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凉爽宜人。处暑每年公历8月22-24日左右为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凉爽干燥。白露每年公历9月7-9日左右为白露,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早晨和晚上可以看到地面上的露水。秋分每年公历9月22-24日左右为秋分,昼夜等长。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凉爽干燥。寒露每年公历10月8-9日左右为寒露,此时天气更加寒冷,出现霜冻、冰冻等现象。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24日左右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出现霜冻、冰冻等现象,天气逐渐寒冷干燥。立冬每年公历11月7-8日左右为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寒冷干燥。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23日左右为小雪,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出现小雪、冰冻等现象。大雪每年公历12月6-8日左右为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更加寒冷,出现大雪、冰冻等现象,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23日左右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此时气温达到最低,天气寒冷干燥。小寒每年公历1月5-7日左右为小寒,标志着天气开始变得非常寒冷。此时气温很低,人们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大寒每年公历1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