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PPT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之秋)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收入《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之秋)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收入《毛泽东诗词集》。1936年,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词中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一体,浑然天成;上片写景,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下片议论,则酣畅淋漓,直抒胸臆,激昂慷慨,气势雄浑。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毛泽东这首词,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胸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总结,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沁园春·雪的影响和意义《沁园春·雪》不仅是一首卓越的诗篇,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在词中,毛泽东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他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苦难和挣扎。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意志。此外,《沁园春·雪》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毛泽东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赞美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通过对比,毛泽东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使命和历史必然性,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沁园春·雪》的影响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这首词以其豪迈的情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奋斗。它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词篇,它以其豪迈的情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