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词赏析PPT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诗歌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逐句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遇到的大自然困难,也是写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困难,这些困难加在一起,比任何一次战争都艰难困苦。然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明白晓畅地把红军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概括出来了。诗句气势磅礴,雄壮豪迈,活画出红军的英雄形象,给读者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万水千山只等闲”颔联承“远征难”而来,通过描绘红军翻山越岭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展现了红军的壮阔行程,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夺取胜利的必胜信念。一个“只”字,化万千艰难为轻松平常之事,不仅写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而且表现出了红军的顽强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颈联两句诗,写红军面对困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五岭、乌蒙是红军长征中要翻越的两座大山,连绵起伏,地势险要。在红军战士的脚下,这两个巨大的自然屏障不过像“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和“滚动着的泥丸”一样。这是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形容成“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滚动着的泥丸”,高度地概括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尾联两句诗,写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面对无数艰难险阻,藐视它们,从容不迫,化险为夷。“金沙水拍云崖暖”写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诗人并没有直接写红军渡江战斗,而是用“暖”字来表达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强渡大渡河。大渡河上铁索桥高悬半空,横跨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诗人也没有直接写红军激战铁索桥,而是用“寒”字来表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一个“暖”字和一个“寒”字,巧妙地表达了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两句诗,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尾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与之呼应,有头有尾,烘云托月,诗的结构十分严谨。诗中的“更喜”,包蕴了诗人对受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诗句,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诗歌意境《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首尾两联“红军不怕远征难”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用极为平实见真情的语言,道出了红军战士对万里长征所持的战略眼光和无比乐观的革命情怀。中间四句,对长征途中的关键性战役作了艺术性的概括,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首联是全篇的总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这些“难”在红军战士眼中不过是“只等闲”的事,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藐视所有困难,从容面对,将这些“难”轻而易举地一一化解。诗的颔联和颈联则紧扣首联,对“远征难”作了生动而具体的诠释,通过“腾细浪”、“走泥丸”的夸张与比喻和“暖”、“寒”的对照,突出了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同时也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在这里用“更喜”二字将全诗推向高潮,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历经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这一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点带面,高度概括。诗人并没有对长征途中的每一场战役进行一一描述,而是选取了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场景进行描写,如翻越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场景,展现了红军战士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二是语言简练,气势磅礴。诗人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诗句之间连贯紧凑,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腾细浪”、“走泥丸”等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英勇形象;“暖”、“寒”等对比手法,则突出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困苦。《七律·长征》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和英雄气概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的深深敬意和热爱之情。这首诗以其豪迈的气概、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