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PT
写作背景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量...
写作背景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矛盾,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性课题。为此,毛泽东于1957年2月17日至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后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讲话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科学方法,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一论断第一次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是根本利益的对立,后者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他强调,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客观上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于敌我矛盾,应该采取专政的方法,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则应该采取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这一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包括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这些方法的提出,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原文品读(节选三段)节选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一制度建立以后,又发生和需要解决新的矛盾,这种新的矛盾,基本上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节选二: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当然,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已经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些极端的恶势力,在中国,在现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然,这是根本性质的矛盾。但是还有另外一类矛盾,这就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在人民内部的矛盾中,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一类矛盾,一般地说来,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节选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方法叫做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方法,既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团结的方法。所谓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就是这个意思。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是坚信绝大多数人是可以团结的;批评是分清是非,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是团结的巩固和提高。这个方法是我们党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相关事列事列一:农村改革与土地政策调整中国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的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实质上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的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既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又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事列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教育领域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比较突出的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教育资源的供给却相对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党和政府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扩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等措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视和解决。事列三:社区治理与社会和谐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为了推动社区治理和社会和谐,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社区治理理念,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1. 增强社会矛盾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来解决的。这种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这包括了解和分析矛盾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武器。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和谐。4. 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志愿服务活动则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和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 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应该积极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通过创新思维和实践行动,大学生可以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公益等方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总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这一理论,增强社会矛盾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