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PPT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活动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安排,所以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就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历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变成了一个传统文化概念。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由于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的节气,误差较大,所以采用“定气法”划分节气。由于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春分列为第1个节气),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如春分一定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清明一定在4月4日或5日。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表现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文化的特点。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左右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于公历2月18-20日左右交节。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惊蛰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左右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左右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之间为春季,春分日居于两个节气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于公历4月4-6日左右交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中国北方地区,此时期的气温仍乍暖还寒,天气时晴时雨。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左右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5月20日左右交节。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或“小满不满,无水洗碗”(北方)。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左右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20日左右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6日-8日左右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22日左右交节。大暑同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左右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左右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白露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于每年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代表着进入了寒冷的秋季。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左右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天气逐渐转凉,出现霜冻、冰冻、冰冻等现象。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左右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出现露水、冰冻、冰冻、冰冻等现象。霜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代表着进入了寒冷的冬季。霜降不是指降霜,而是指秋季到冬季过渡期间,出现冰冻、冰冻、冰冻、霜冻、冰冻等现象,天气逐渐寒冷,出现霜冻、冰冻、冰冻等现象,出现冰冻、冰冻、冻结、冰冻等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霜降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调整饮食习惯等。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戊申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左右交节。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