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著名的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及讲解PPT
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且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及其讲解,每个成语都将以 # 开头,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编排: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故事,讲的是...
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且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及其讲解,每个成语都将以 # 开头,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编排: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故事,讲的是楚庄王在位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也没有治理过政事。右司马伍举来到王宫,对楚庄王说:“有一只大鸟,停在大王的庭院里,已经三年了,它既不飞又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楚庄王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它的名字叫凤凰,凤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多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国家因此强盛起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或事情。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赵括虽然读过很多兵书,但并未真正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后来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却不懂得灵活应变,结果导致赵军大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只是纸上谈论兵法,而不能实际指挥作战。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二世时期,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想要篡位。为了试探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他特意献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大臣中有的人说是鹿,有的人说是马。事后,赵高便对那些说是鹿的大臣加以迫害。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对抗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远望八公山上草木丛生,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后来秦军大败,苻坚逃回洛阳,深感羞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非常敏感。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吴王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终得放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仇。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断努力。这些成语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们以简短的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哲理。学习和理解这些成语,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的是淮阴侯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的故事。韩信采用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背靠水面的不利地形,从而激发士兵们的斗志。最终,汉军大破赵军,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也形容做事不留后路,全力以赴。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玄传》,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对抗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将领谢玄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秦军大败逃跑,在逃跑过程中因风声、鹤叫而惊慌失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惊慌失措,或者处于紧张、危险的环境中,稍有风吹草动就引起恐慌。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成功解救了被魏国围攻的赵国。孙膑认为,要解救赵国,不必直接攻打魏国的军队,而是应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回国救援。这样既可以解救赵国,又可以消耗魏国的实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采取间接手段达到解救目的的策略。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吃橡子,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不满;于是他改变方式,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很高兴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反复无常,也用来形容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定。东窗事发这个成语源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讲的是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后来秦桧死了,他的儿子秦熺在当朝执政。有人向宋高宗告发秦熺罪恶,说秦熺经常把秦桧夫妇的罪恶告诉侍从们。高宗召见那些侍从,问他们有这事吗?侍从们都说:“秦桧夫妇在东窗下密谋的事,我们连一个字也不知道。”从此,“东窗事发”这一词便流传下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阴谋已被人识破,或罪恶已被人揭发,事情将要败露。这些成语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哲理,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