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PPT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史沿革起源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京剧艺术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日。清初,京剧的前身是徽班。清代乾隆年间,地方戏兴起,声腔纷起。以弋阳腔、梆子腔、秦腔、滦州皮黄等最为盛行,这些声腔多与当地民间语言、音乐、风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声腔。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繁盛。乾隆、嘉庆年间,各种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争芳斗艳,形成了戏曲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为产生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提供了条件。在地方戏兴起的过程中,徽班在北京的活动对京剧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熟京剧的形成,是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吸收各地民间曲调逐步演变而成的。而徽剧、汉调在演出上又各有一些特点,比如唱曲牌、吹打曲牌、演武戏等。徽班进入北京以后,首先致力于“合京、秦、楚、滇、蜀之音,调元、昆、弋之腔”,从唱腔到唱法,从曲牌到板式,从演出形式到风格特色,广泛地吸取营养,逐渐地形成了京剧。繁荣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为分界点,早期叫“徽班”,有时也称“徽戏”或“皮簧戏”,中期称之为“京调”或“平剧”,清末民国以来称之为“京剧”。京剧艺术的成熟、发展、繁荣,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以前,即京剧形成期。第二阶段:1840年至1917年,即京剧成熟期。第三阶段:1917年以来,京剧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直到成为享誉世界的戏曲剧种。艺术特色综合性京剧是一种集唱(歌唱)、念(朗诵)、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中“唱”是戏曲表演中的核心部分。在京剧表演过程中,歌唱与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同时,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融入一定的湖广音、中州韵,而且讲究声韵和四声,讲究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京剧表演中的“做”指表演,京剧表演中的“打”则是武打和翻跌的统称,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程式性京剧表演中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都是规范和固定的,而且有着统一的标准,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有利于演员进行表演,同时也有利于观众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欣赏和评判。京剧表演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表演动作、表演方式、表演节奏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通过这些程式化的表演,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京剧艺术的魅力和特点。虚拟性京剧表演中的虚拟性是指以虚代实、以假乱真的表演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场景,而不是通过实物或实景来呈现。比如,在京剧表演中,演员常常使用虚拟的道具来模拟真实的场景和物品,如用一根马鞭代表一匹马,用一张桌子代表一座山等。这种虚拟性的表演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京剧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戏剧性京剧是戏曲,必有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区分。这些行当与角色样样都有规范的程式,唱、念、做、打都有既定的章法。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用,唱念为主,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的表演风格独特性京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其唱腔高亢激越,变化丰富,以二簧、西皮为主,融合了各地的声腔和曲调,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京剧的表演形式则以唱、念、做、打并重,注重角色的内心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丰富的表演手段和技巧,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象征性京剧的表演中充满了象征性的元素。例如,演员通过穿戴特定的服饰、使用特定的道具和表演特定的动作,来象征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感状态。这些象征性的元素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和人物,同时也增加了京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创新性虽然京剧有着严格的表演规范和程式,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僵化的。相反,京剧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早期的徽班到北京的京剧,再到现代的京剧改革和创新,京剧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角色行当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武花脸)之分。“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京剧乐器京剧的伴奏称作“场面”或“文武场”,场面主要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由各种胡琴、月琴、南弦子(小三弦)、笛子、笙、海笛(小唢呐)等组成。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等组成。京剧的传承与保护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京剧教育、推广京剧演出、扶持京剧团体等。同时,许多京剧艺术家和学者也在积极研究京剧艺术,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京剧的影响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还深受海外观众的喜爱。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前来欣赏和学习。同时,京剧也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总之,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京剧将继续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京剧在当代的境遇传承的挑战尽管京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在当代社会,京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兴趣减弱。传统的表演形式和节奏可能不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使得京剧在年轻观众中的吸引力降低。其次,京剧艺术的传承需要专业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这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京剧演员的职业生涯通常较为艰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也限制了更多人投身于京剧事业。创新与尝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京剧艺术家和从业者开始尝试创新。他们努力将京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引入新的表演形式、音乐元素和舞美设计,使京剧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京剧界也积极开展跨文化合作,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话剧、歌剧、舞蹈等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作品。京剧在全球的影响国际交流与传播京剧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国际艺术节、举办海外巡回演出等活动,京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同时,京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前来学习和欣赏。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团体也纷纷与京剧艺术家合作,共同推动京剧艺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全球京剧热潮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京剧热潮。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来中国学习京剧表演和唱腔技巧。同时,许多海外京剧团体也在不断涌现,为京剧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海外京剧团体不仅在当地推广京剧艺术,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京剧的全球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京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文化传承与历史见证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学习京剧,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京剧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之一。它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保护和传承京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与审美培养京剧作为一种高度综合化的艺术形式,对于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学习和欣赏京剧,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还能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情感沟通与心灵交流京剧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通过观赏京剧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演员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这种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总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通过加强传承与保护、推动创新与发展以及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