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囯美木历 其中一段PPT
中国美学史大纲七程允和和杨慎,他们在审美情趣上,是**钟情于“清空精切”**的。第一节 概述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批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时期。清代美学批...
中国美学史大纲七程允和和杨慎,他们在审美情趣上,是**钟情于“清空精切”**的。第一节 概述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批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时期。清代美学批评的繁荣,与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复杂变迁密切相关。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美学清代前期,美学发展的主流是**“性灵说”**。“性灵说”主张文学艺术应抒发作者个人的“性灵”,表现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志趣,即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创始人是明人袁宏道(宗道)、袁宗道(中道)和袁宏道(中道)。三人合称“公安三袁”。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袁宏道的《瓶史》是他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是他的审美理想由“趣”到“韵”的半过渡形态。袁宏道的诗文创作理论在他的美学批评著作《袁宏道集笺校》中表现得最为明确。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抒写“性灵”,即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志趣;强调文学作品贵在有“趣”,即富于个性和独创性;批评复古模拟的风气,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汤显祖,戏曲作家,是明代万历年间人,当时著名思想家李贽的再传弟子。汤显祖的戏曲创作理论,见于他的《汤显祖集》中。他主张“意趣神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清代前期,“性灵说”经历了一个衍变和发展的过程。桐城派古文,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他们的创作理论和主张基本上是以儒家入世精神为依归的。桐城派古文家标榜的“义理、辞章、经济”三者的统一,就是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的衍生物。他们的“义理”即是指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道理;“辞章”是实现这种道理的文章技巧;“经济”则是利用这种技巧的文章所达到的社会效果。他们并不重视文学自身具有的特点和规律,而是把文学视为宣传儒家道德的工具。他们标榜的“雅洁”的艺术风格,又是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的。桐城派的理论家对这种艺术风格作过许多规定,例如要合乎儒家诗教的“中正和平”、“典雅纯正”,要避免佛家的“空寂”、道家的“放旷”等。这种理论对桐城派古文的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文章崇尚雅正,而不注重富于变化、奇特生动的审美创造;崇尚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而不注重文学自身特有的美育作用。因此,他们的创作大多比较平板单调,很少有感人的力量。但也有少数作家敢于冲破传统规范的束缚,表现出一定的新鲜生命力。清代前期诗歌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格调说”。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是在明代李梦阳的“复古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格调说”的基本精神是要在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模拟的基础上,以合乎儒家诗教的“雅正”、“中和”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诗歌的美学价值。“格调说”在主张复古模拟的同时,又强调诗歌创作应包括含蓄深隐的蕴藉情趣,即所谓“包孕含蓄”、“中有所主”。它在理论上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格调说”的影响较为广泛。这一流派的作家阵容强大,人数众多,在清代乾嘉时期影响最大。这一流派的创作也较为繁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格调说”作为理论主张也有严重的缺陷:它只是着眼于从格调即形式方面去衡量诗歌的美学价值,而忽视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它只是着眼于从儒家的道德规范去要求诗人创作必须具有含蓄蕴藉、端庄雅正的美学情趣,而忽视了对诗人个性风格的尊重;同时它也陷入了复古模拟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因此,“格调说”的文学主张与理论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