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符号互动论PPT
理论背景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
理论背景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1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留学。18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1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03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直到去世。米德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逻辑与符号》(1938)、《哲学的片段》(1940)、《关于实在的论文》(1940)等。在社会学领域,他不仅以机能主义而闻名,更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之一。符号互动论的起源符号互动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了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重要特征:人们如何使用符号进行交往,并借此相互理解。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是一种符号互动的过程,即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等符号进行交往、理解并产生行动。这种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对美国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米德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符号进行交往和互动,这种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人们不仅在交往中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符号,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符号并影响他人。理论核心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核心概念:心灵、自我和社会。心灵米德认为,心灵是人们在交往中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集合体。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等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理解和解读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符号的创造和使用使得人们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自我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观念和形象的集合体。人们在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形成自己的自我观念和形象,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自我观念和形象。这种自我观念和形象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会交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社会米德认为,社会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集合体。人们在交往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密关系、同事关系、敌对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形成和改变都受到人们使用符号的方式和行为的影响。同时,社会也受到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宏观因素的影响。理论应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被用于解释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例如,在教育领域,符号互动论被用于解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组织管理领域,符号互动论被用于解释组织内部的沟通、决策和变革过程;在文化传播领域,符号互动论被用于解释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和舆论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