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 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二重性 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PPT
商品的二因素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的有用性,例如食物可以满足人的饥饿,衣服可以保护...
商品的二因素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的有用性,例如食物可以满足人的饥饿,衣服可以保护人的身体等等。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例如一单位食物可以交换一单位衣服。商品的二因素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同需求和满足方式,同时体现了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另一方面是人类对商品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反映了人类劳动的抽象性质,即人类劳动的普遍性和可交换性。在交换过程中,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交换,这些比例是由不同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商品的实体或使用价值则反映了人类劳动的具体性质,即人类劳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每种商品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功能,这些用途和功能是由人类的特定需求和经验决定的。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交换过程中,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交换,这些比例是由不同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交换价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商品的交换价值还受到不同商品之间的特殊性质、生产条件、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指的是人们将商品视为一种具有神秘属性的物品,对其产生崇拜和迷信的态度。这种拜物教的性质掩盖了商品生产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劳动的真正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隐蔽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离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交换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这种分离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商品生产的真正本质,从而将交换价值视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对其产生迷信和崇拜的态度。此外,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还与劳动力的商品化有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被买卖和消耗以满足资本家的利益。这种劳动力商品化使得工人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命运。因此,他们往往将商品视为一种具有神秘属性的物品,对其产生崇拜和迷信的态度。总之,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隐蔽性和劳动力商品化所导致的劳动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要消除这种拜物教的性质,需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直接民主化和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