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产生、演进与解决思路PPT
三农问题的含义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一直延续至今,数千年来一直以...
三农问题的含义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一直延续至今,数千年来一直以农业为主。农业关乎我们的衣食住行,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农业还关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此次疫情可以看出,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首要的还是屯粮屯菜维持正常生活,国家也力求保证粮食供给和物价稳定。2 农民伴随着农业的出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农民就出现了,农民以从事经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占中国的人口比例大,家族聚居状况明显;农民朴实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为严重。3 农村农村包括三种组织类型,分别是经济组织(是按照一定方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单元)、政治组织(是围绕国家政权的组织,包括党政组织行政组织等)和社会组织。农村通常具有交通不便、环境差和有地方习俗等特点。三农问题的产生制度方面 第一,户籍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平等的城乡二元制度的惯性。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权利,使其不能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失衡,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尚未真正实现。 随着农业比重的下降,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却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而相对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二,现阶段的农村税收体制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但其中仍有某些不完善的规定不利于农业发展。暗税体系、税种缺陷等问题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甚至会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第三,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利于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因而也就不利于城市化中农业用地与建筑用地的转换和重新配置,农民无法依靠土地获得稳定收入。 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需要采取相对宽松、自由的市场化土地政策体制方面第一,金融制度的缺陷制约了农村经济尤其是非农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农业经营过程的市场 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经营过程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和依赖越来越强。 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没有很好融合,且农业贷款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业银行的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此外,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保险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第二,粮食流通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一方面,政府合理调整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可能使得农民对政府形成路径依赖;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贴政策也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新时期粮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稳定粮食市场、实现供需平衡、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第三,政策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缺陷使得农民与地方基层政府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断升级甚至恶化。 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会扭曲农业产业的市场功能,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无法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无法形成真正具有优势的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作物种植、传统畜牧养殖等传统农业仍占据主要地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农业产品服务需求,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大部分农业地区产业都采取了雷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这只能短时间内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第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这也是户籍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还衍生出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各方面体现出城乡分离的制度政策人口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资源匮乏。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能够获得的资源与技术难度也更大,由此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青年劳动力流失,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十分欠缺第三,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一方面不利于就业和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民对制度改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三农问题的演进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 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 抱有密切的关注,陆续出台了多 项政策,这些政策旨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体现了党对“三 农”认识不断创新、不断深化、 与时俱进,也体现了党对于国情 的充分把握,始终坚守着初心和使命。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这部法律中得以实行。土地改革的实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为农村发展、农业改造创造了条件。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1982年,中央出台相关文件指出,在农村地区,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方面,党制定和实施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生产责任制的变化,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善了生产经营形式过分单一、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此后,中央相继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鼓励农业、农村经济向商品化、规模化发展,延长土地承包期,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长期实施。由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取消农产品统购制度1985年,党中央宣布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流通。此后中央相继出台文件,旨在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物流产业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农产品流通制度出现了渐进性、纵向式变革,农村潜在活力得到开 发。推行农村税费改革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我国 改革的主要方向转移到城市,所 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 村的发展却相对缓慢2004年, 党中央出台多个一号文件,关注 农民增收等问题,并提出取消 大部分农业特产税2006年,我 国进一步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 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 入,鼓励农民投身到为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 展,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引领, 深刻认识农业基础地位,以人为本,以提升农民主体性和现代性为核心,以农民发展为根本任务, 以维护、增进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为切入点,深化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村公共 品体系、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改革,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 现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通过永佃、转移、组织、统筹,提高农民的主体性 通过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组织化程度、社会参与能力,提高农民的现代性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明确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首要责任,发挥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 的主要作用 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