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山东柳琴戏PPT
山东柳琴戏,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拉魂腔”,流行于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渊源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记载,约在乾隆年间,...
山东柳琴戏,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拉魂腔”,流行于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渊源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记载,约在乾隆年间,“肘鼓子”在鲁南地区与地方艺术结合流变,形成了柳琴戏。柳琴戏的起源地有临沂、郯城、泗水、邳州等说法。柳琴戏最初是以清唱形式出现,三、五人自操乐器伴奏,后来发展为拉魂腔的“对子戏”和“班社”,以“七忙人”(拉魂腔)为主,俗称“七忙对台”。艺术特色山东柳琴戏的音乐唱腔,直接继承和发扬了鲁南地区特有的传统艺术“肘鼓子”及“地摊子”说唱艺术,以唱功见长,风格朴实、明快、优美。柳琴戏唱腔有曲牌一百多支,包括《湖广调》、《靠山调》、《苦中乐》、《四反调》等。表演上吸收了地方说唱艺术的精华,如“叠句”和“拉魂腔”。柳琴戏的表演艺术既不同于山东梆子、茂腔的表演,也有别于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在塑造人物上夸张性较强,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服饰上也不讲究,多以民间便装为主。表演形式柳琴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唱为主,说白只起到辅助作用。演员在表演时,常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发出不同的唱腔,并加以手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故事情节。柳琴戏的唱腔非常独特,其音色高亢激越,旋律优美动听。在表演中,演员通常会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情节的起伏变化。例如在表现悲伤情感时,演员会发出类似哭声的唱腔;而在表现欢乐情感时,演员则会运用明快、轻松的唱腔和舞蹈动作来展现。传承发展山东柳琴戏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柳琴戏的保护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教育部门可以将柳琴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此外,媒体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它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其次,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各类文艺团体可以积极开展演出活动,将柳琴戏带到社区、学校、工厂等各个领域。同时,专家学者可以开展研究工作,挖掘柳琴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此外,企业和个人也可以通过资助、捐赠等方式为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总之,山东柳琴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山东柳琴戏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