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权的构成要件和判断标准PPT
构成要件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利用自己在职务上所具有的管理、监督等职权便利条件,实施了侵害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合法...
构成要件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利用自己在职务上所具有的管理、监督等职权便利条件,实施了侵害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合法权益的行为行为人必须利用了自己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如果行为人没有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条件,而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违反职责,给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或信誉造成损害的,则不构成职务侵权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职务侵权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作为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不作为的方式进行。如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监守自盗,以欺诈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等;也可以是滥用职权或不履行职责而违背其义务的行为,如擅自决定将公款挪作私用,违章指挥工人冒险作业等行为人的行为给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造成了实际损失这种实际损失表现为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精神利益的不当剥夺。只有当这种侵权行为达到了严重程度时才构成职务侵权行为。二、判断标准实质性相似+盖然性因果关系说实质性相似是指构成被告承担责任的情形与原告诉称的事实存在某种程度的类似这种类似应当达到足以使一般人产生合理怀疑的程度。盖然性因果关系则指原告的请求是否成立尚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盖然的因果关系。只有在同时满足实质性相似和盖然性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被告构成侵权行为“红旗”原则(“红旗”标准)“红旗”原则是美国法院在审理雇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而致第三人损害的案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归责原则“红旗”标准要求雇主对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该责任仅限于雇员有明显过失的情况。所谓“红旗”,是指雇员的行为违反了诚信和道德准则,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仍然为之,此时雇主可以免除责任。例如:某公司员工甲在工作期间发现公司的产品存在缺陷,遂向主管乙报告并建议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但乙未予理睬。后甲未经许可擅自启动机器生产了一批产品并销售给丙,致使丙遭受人身损害。丙认为甲系职务行为,故诉请甲所在的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审理后认为甲虽系职务行为,但其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造成损害却仍然为之,因此判决驳回丙的诉讼请求。在此案中,虽然甲的行为符合职务侵权的构成要件,但由于甲的行为存在明显的过失(擅自启动机器生产产品),所以雇主可以免除责任。需要注意的是,“红旗”标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如果雇员的行为属于工作范畴内的事项且不存在明显过失,那么雇主就不应承担责任。三、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职务侵权行为给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种责任通常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如果侵权行为造成了人身损害,还应当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如果职务侵权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的规定,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例如,被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执照等。如果职务侵权行为构成犯罪,行为人将会受到刑事处罚。例如,挪用公款、贪污等职务犯罪行为,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举证责任在职务侵权案件中,原告通常需要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以及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被告则需要对侵权行为进行抗辩,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在举证过程中,原告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而被告则可以通过提供相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抗辩理由。法律适用职务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通常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司法解释和判例,以确定具体的法律适用规则。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职务侵权行为的发生,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职务侵权行为,避免给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解决争议的方法在职务侵权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无法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争议:调解当事人可以向当地的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由调解组织居中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当遵守。当事人也可以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机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仲裁协议进行仲裁,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如果当事人无法通过调解和仲裁解决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法院将会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情况作出判决。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外,与职务侵权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举证责任、法律适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总结职务侵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给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预防职务侵权行为的发生,当事人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职务侵权的建议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职务行为的规范和透明。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职务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员工应当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限,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因个人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当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举报职务侵权行为。对于举报属实的员工,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同时,应当对举报人进行保密,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当强化员工的法律意识,让员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个人行为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当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同时,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员工,应当给予相应的惩罚和纪律处分。总之,预防职务侵权行为需要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建立举报机制、强化法律意识以及建立奖惩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全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职务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公司高管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资金挪作私用,造成公司重大损失。该高管被公司起诉至法院,法院认定其构成职务侵权行为,判决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案例二:某公司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公司设备损坏,造成经济损失。法院认为该员工的行为虽然构成职务行为,但存在明显的过失,因此判决公司可以免除部分赔偿责任。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务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个人行为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对于职务侵权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结论职务侵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给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预防职务侵权行为的发生,当事人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发生职务侵权行为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追责,避免损失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