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介绍PPT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必食之品。起源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史可查的...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必食之品。起源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史可查的源自周代的“糕”到了汉代演变为“饼”,并开始有“以饼拜月”的礼俗。唐代,民间便有了“八月十五月圆饼”、“八月饼”等别称,并且从唐代开始,月饼作为祭品在中秋节祭月仪式中出现了。据记载,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从唐代“太师饼”到宋代北方制作食用近似月饼的“蜜饯果饼”,再到明代近似现代模样的月饼,经过了大约一千多年的演变。到了明代,据沈榜《宛署杂记》载,北京当时已有名号月饼,如“大墙上月饼”、“大黄米月饼”、“五仁月饼”等。但因各地食俗不同,月饼在各地的发展也略有所异。明人史学家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土人谓之‘兔儿爷’。”这“兔儿爷”正是中秋拜月的产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内便开始有了“大月饼”,这是满族早期的传统食品。当时还出现了祭月的习俗,无论家境贫富都要供月神牌位和各式供品,用香来祭拜月神。据《燕京岁时记》记载:“祭月之供并非仅仅用之于鬼神,也有合家大团圆的意义在内。”到了清代中期,随着酿造业的发达,月饼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大变化,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专门生产月饼的作坊。月饼的馅料也愈加丰富多样,有芝麻、核桃、松子、杏仁、板栗、红果、莲蓉、瓜仁、豆沙等。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电烤箱等西洋小家电的传入,中国人对月饼的形状和种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变。这个时期的传统月饼制法大多改用电烤箱等机械方法制作。做出的月饼色泽鲜艳,外皮酥脆,内馅细腻。近代以来,由于冰皮月饼和冰淇淋月饼的出现,使月饼的口感和外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种类月饼种类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等。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从馅料分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等。皮按原料分有:面粉、小米面、玉米面等。按造型分有:光面和花纹之分。此外还有特殊风味的异种月饼,如:肉松蛋月等。广式月饼广式月饼是目前最大的一类月饼,它起源于广东及周边地区,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其特点是皮薄、馅大,通常皮馅比为2:3,皮薄柔软,馅料有五仁、豆沙、莲蓉等几种传统口味。广式月饼重糖轻油,口感以甜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广式月饼也推出了不少新品种和新口味,如低糖低脂的保健型广式月饼等。京式月饼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其特点是制作讲究、饼皮薄松软、馅料油大味甜。京式月饼品种丰富多样,其中最为传统的口味有五仁、豆沙和冰糖三种。此外还有奶黄、巧克力等各种口味。京式月饼在北方地区较为流行。苏式月饼苏式月饼起源于苏州地区,其特点是皮层酥松、馅料肥而不腻。苏式月饼的口味以甜为主,馅料主要有豆沙、黑芝麻和五仁等传统口味。苏式月饼在江浙沪一带较为流行。滇式月饼滇式月饼主要流行于云南及周边地区,其特点是皮薄馅大、油而不腻。滇式月饼的馅料以火腿和鲜花为特色,口感鲜美独特。制作月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其制作流程包括原料选择、调制饼皮、制作馅料、包饼、成型、烘烤和冷却等步骤。原料选择月饼原料包括皮料、馅料、糖浆、油等。在选择原料时,需要注意选用新鲜、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材料。此外,针对不同种类的月饼,还需选择适当的材料。调制饼皮饼皮是月饼的外部结构,其调制方法对于月饼的口感和外观十分重要。调制饼皮需要按照一定的配方和比例,将面粉、糖浆、油等原料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经过揉搓成面团,再擀成薄皮。制作馅料馅料是月饼的内部结构,其制作方法同样重要。不同种类的月饼需要选用不同的馅料,如五仁、豆沙、莲蓉等。制作馅料时需要将原料搅拌均匀,然后经过炒制或蒸制熟化,再根据需要进行调味和调整口感。包饼将调制好的饼皮和馅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包裹在一起,是月饼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包饼时需要注意手法和力度,避免饼皮破裂或馅料外露。同时,还需要注意包饼的形状和美观度,使得月饼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成型成型是将包好的月饼放入模具中,压印出一定的形状和图案。成型时需要选用适当的模具,并注意操作手法和力度,以保证月饼的形状美观和规格标准。烘烤和冷却烘烤是将成型的月饼放入烤箱中进行烤制,以达到一定的口感和外观要求。烘烤时需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和控制,避免月饼烤焦或烤不熟。烤熟后需要将月饼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以利于月饼的口感和保鲜期。文化意义月饼作为中国传统的糕点之一,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的载体。在中秋节期间,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层面,月饼都发挥着传递情感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月饼的品种和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但其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依然不变。在今天,月饼已经超越了食品的范畴,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和情感的载体。月饼与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月饼作为中秋节必备的食品,与这个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秋节期间,家人会相聚一堂,赏月、吃月饼,分享快乐和温馨。月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与中秋节的团圆主题相呼应。因此,月饼不仅是中秋节期间的美食,更是这个节日的文化象征和情感的载体。除了家庭团聚,中秋节还是亲朋好友互赠月饼的时刻。人们会挑选精美的月饼礼盒,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和关爱。月饼礼盒上常常会有精美的包装和图案,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美好。这种互赠月饼的习俗,不仅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月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月饼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因地域和民族而异,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比如,广式月饼以皮薄馅足、口感香滑著称,苏式月饼则以其酥皮层次分明、口感酥脆而受到好评。这些不同种类的月饼,不仅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也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月饼的品种和口味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五仁、豆沙、莲蓉等口味,到现代的巧克力、芝士、水果等口味,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样。此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低糖、低脂、低卡的健康月饼,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些创新不仅使月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月饼与艺术月饼不仅是食品,也是一种艺术。在中国的传统工艺中,月饼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手工制作。从饼皮的制作到馅料的调配,再到成型和烤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制作者将自己的技艺和心血融入到每一个月饼中,使得每一个月饼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饼的包装和设计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精美的月饼礼盒和包装上常常会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花鸟、山水、吉祥文字等,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些图案和花纹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将传统元素融入到月饼的设计中。他们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月饼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之,月饼作为一种传统的糕点,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种传统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