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PPT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腹泻病的病因主要为感染...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腹泻病的病因主要为感染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两者也可同时存在。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2)肠道外感染:有时并不引起胃肠道症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等。(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诊断(一)临床特点腹泻病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胃肠道症状,水及电解质紊乱。不同病原引起的腹泻各有其特点。病程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症状轻重轻型腹泻表现为食欲不振,偶尔伴有呕吐现象;重型腹泻频繁呕吐,发热,大便次数每日十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脱水程度一般腹泻的患儿可有不同程度脱水和酸中毒。轻度脱水仅有口渴、尿少、皮肤稍干燥;中度脱水有多汗、烦躁、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口唇和舌干、眼窝凹陷,哭时泪少,皮肤弹性减弱,小便明显减少;重度脱水已引起昏睡甚至昏迷、休克迁延性或慢性腹泻的病期长可达数月以至1年以上,常伴随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的其他表现,如消瘦、贫血、维生素A缺乏性夜盲症及维生素B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等(二)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粪便检查粪便镜检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者可考虑为非感染性腹泻;大量白细胞者提示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抗原检查是确定早期流行和爆发流行的有效手段。大便培养对判断有无肠道细菌感染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有参考价值血生化及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可发现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的依据;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周围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其他检查X线钡餐造影检查有助于慢性腹泻的诊断;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有助于了解小肠吸收不良的原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肠道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治疗原则(一)预防脱水(二)纠正脱水(三)继续饮食(四)合理用药预防保健措施(一)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避免夏季断奶;奶瓶及乳食具应定时煮沸消毒;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教育儿童不要饮用生水等。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对婴幼儿的尿布应集中清洗后统一消毒,腹泻流行期间加强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卫生管理,发现患儿早期隔离治疗。广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和老师学会观察孩子的大便和小便情况,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婴幼儿腹泻和成人腹泻。使家长认识到“病从口入”的道理,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生食和熟食应分别放置在清洁的容器中,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积极提倡母乳喂养,尽量避免夏季断奶。家长如发现孩子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带孩子到医院及时就诊。在腹泻流行季节里,应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玩耍。家长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洗手并更换衣服后再亲近孩子。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腹泻患儿须适当休息和护理。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多于营养物质的丢失,因此应注意合理喂养和饮食调整。由于腹泻时肠蠕动快,肠道吸收减少,所以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而致出血现象。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营养液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提供足够的能量;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营养液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提供足够的能量。(二)控制感染针对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但病程多呈自限性,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对肠道外感染的患儿,应积极抗感染,防止症状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肠道内感染的患儿应根据肠道内感染的病原体不同,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维护消化道功能保持消化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三)对症治疗止泻对腹泻症状明显的患儿可采用适当的止泻药物进行治疗补液对于脱水严重的患儿,应采用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的方式进行补液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降温对于高热患儿应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进行治疗,以降低体温,减轻症状其他如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的患儿,可采用适当的止痛药、镇静剂等进行对症治疗(四)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饮食卫生教育,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暖家长应注意气候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家长应勤给患儿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家长在患儿患病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其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病情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健康教育家长应了解儿童腹泻的相关知识,提高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