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平均分教案PPT
活动目标让幼儿学会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以实物把抽象的平均数概念具体化学习用平均分的方法并能按指定的数量平均分配培养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
活动目标让幼儿学会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以实物把抽象的平均数概念具体化学习用平均分的方法并能按指定的数量平均分配培养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分物品的数量按需求取物品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活动准备实物草莓一盘(每盘约10粒)、小塑料盆6个数字卡1―6各一张大小不同的雪花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数字与相应的汉字结合的作业单录音机一台音乐磁带一盒活动过程一、品尝草莓,复习数的组成,引起幼儿兴趣。老师带来了一盘好吃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老师告诉幼儿这是一盘草莓,启发幼儿说出“这盘草莓有多少粒”(10粒),并知道10可分成5和5,或4和6等等。二、观察草莓,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老师示范把5粒草莓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边分边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怎样分的才公平。引出“均匀”的概念让幼儿观察被分掉的草莓少了没有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幼儿观察老师手上剩下的草莓少了没有启发幼儿说出“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若干份,每一份都是一样多”。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练习让幼儿把6粒草莓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份3粒),启发幼儿说出“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若干份”。老师出示数字卡“3”,并告诉幼儿“3”就表示“平均分”,让幼儿认识数字“3”让幼儿观察比较被分掉的草莓和剩下的草莓的大小引出“平均数”还可以表示一组物品的数量。并能按指定的数量平均分配学习用平均分的方法并能按指定的数量平均分配:老师示范分一次,让幼儿跟着学分一次,然后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次,要求幼儿把指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到若干个塑料盆里(每盆数量相等),看谁分的又对又快。并学说:“我把XX平均分到XX个盆子里,每个盆子里有XX个。”(用数字和汉字同时进行)玩一玩让幼儿自由玩雪花片,老师规定每人每次从雪花片中挑出5个,看谁拿得又对又快。然后相互说说这5个雪花片都是什么颜色,每种颜色各有多少个。再由老师示范把这5个雪花片平均分成3份,边分边说:“我把5个雪花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1个红色的、1个绿色的、还有1个黄色的。”让幼儿了解平均数的另一表示方法:汉字表示法。最后老师让幼儿给这些雪花片编上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教师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来拿盆子并分雪花片(要求每人每次只拿一种颜色),其余幼儿在座位上用数字记录自己拿到的雪花片的数量(出示相应的数字卡)。(多玩几次)最后请幼儿说出数字卡上的数表示什么?(回答:数字卡上的数就表示平均分的数量。)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是什么?该怎样分?还可提问:除了可以分成3份外还可以分成几份?如果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为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最后老师放音乐结束活动活动延伸:让幼儿继续练习用小雪花片进行“平均分”,并请家长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找出可以平均分的物品,如糖、饼干等等,并教育幼儿要爱护物品和珍惜物品。活动反思: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喜欢的活动,但往往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只是表面上的,只是在听听、看看而已,并不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在设计《平均分》这节教学活动时我考虑到了这点,因此在设计时我尽可能的做到以下几点:一、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实物材料,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感知去发现“平均分”的概念;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三、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趣味性。通过这节教学活动小朋友们都能初步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从活动过程与结果来看小朋友们都能在玩玩、想想、看看中去主动探索与掌握知识三、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趣味性。通过这节教学活动小朋友们都能初步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从活动过程与结果来看小朋友们都能在玩玩、想想、看看中去主动探索与掌握知识。四、教师在活动中要正确引导幼儿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由于“平均分”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可先设计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幼儿观察,并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幼儿通过观察与思考就会发现“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幼儿理解起来也就会比较容易了。五、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六、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七、教师在活动结束时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与发现生活中可以“平均分”的物品,让幼儿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总之,在设计《平均分》这节数学活动时我始终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了趣味性。通过这节教学活动使幼儿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平均分配物品的操作,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八、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在引导幼儿理解“平均分”概念的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其他的分法,比如“除了分成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让幼儿探索不同的分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九、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幼儿合作完成的“平均分”任务,让幼儿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十、教师在活动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看看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比如,可以反思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果发现幼儿还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十一、教师在活动后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拓展学习。比如,可以让幼儿在家中寻找可以“平均分”的物品,并进行操作;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将一些物品分成“不平均”的几份,让幼儿观察与思考“不平均分”的结果是什么。通过拓展学习,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与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总之,在设计《平均分》这节数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为载体,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与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并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十二、教师还可以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数学学习中来。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幼儿一起玩“平均分”的游戏,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十三、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与反馈,了解幼儿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观察、提问、操作、作品展示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十四、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幼儿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如分糖果、分蛋糕等,让幼儿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十五、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层次递进的练习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平均分”任务,让幼儿逐步挑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十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和发现“平均分”的规律,让幼儿理解“平均分”是有规律的,从而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平均分”后的结果,让幼儿发现每份的数量都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幼儿理解“平均分”的规律。十七、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法,让幼儿探索如何将物品分成数量相等的几份,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八、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和合作,让幼儿体验到分享和合作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十九、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二十、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游戏或数学竞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竞争意识。二十一、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通过观察“平均分”的结果和分法,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变化,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二十二、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二十三、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幼儿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二十四、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平均分”的对称美和和谐美,提高幼儿的数学审美能力。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平均分》这节数学活动时,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