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心理课的四个阶段的衔接与过渡
年终总结PPT-红米黄色-PPT
Hi,我是你的PPT智能设计师,我可以帮您免费生成PPT

永遇乐 李清照PPT

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是李清照借咏元宵佳节,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伤时感事、怀念故国的情怀。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景,后一句抒情,景中寓情,以乐景写哀,更觉凄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渲染着柳树的色泽,梅花的芬芳伴随着哀怨的笛声,而春意究竟有多少呢 ?“知几许”,以疑问语气点出:虽已逢春,但春意尚浅。词人不禁又想起当年汴京欢度元宵的盛况:人人头上戴着翠色的垂柳,就连女子鬓发上所捻的金雪柳也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这些记忆当然都是她当年亲身经历的,所以写得情真意切,具体形象。但这一切如今只不过是美好的回忆而已。“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这三句,又由回忆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自己飘泊异乡的感慨。融和的天气,也暗指太平景象,与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语意暗合。但这样的天气,难道就永远不会有风雨吗 ?所以接着就说:“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车马召,说明贵人多而盛情,诗人用“谢”字拒绝了他们的邀请。为什么呢 ?就因为自己心境凄凉,怕出去感受那良辰美景所给予他人的欢乐,更怕因见他人团圆而益增自己的孤独与痛苦。下片写元宵节南渡后的情景,着重写自己内心的凄凉感受。换头三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是上片的对比反衬,即回忆当年汴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来反衬南渡后自己处境的寂寞凄凉。正因为如此,她在结尾说:“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憔悴,是说自己因忧愁而瘦损;风鬓霜鬓,是说年事已高,两鬓斑白。这时她已没有心思,也没有勇气再出去看灯了。结尾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这三句与李煜亡国后所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同为写元宵节的词,但意境截然不同。李词写当年汴京元宵赏月的热闹繁华,而李词却写此时南渡后元宵节的孤寂悲凉,正好折射出二人经历、际遇的不同和心境的差异。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之所以很强,首先在于它的思想内容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往往都把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寄托于对故乡时物的眷念。在这篇作品中,词人正是将自己的凄苦心情与元宵佳节这欢乐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来抒写自己的哀愁,从而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怀念。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词也有显著特点。词人善于抓住汴京元宵的特征,以铺叙的手法,描写了它的盛况和节日气氛,其中也写到了词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但写得含蓄蕴藉,不显山,不露水,使人读后余味无穷。从结构上看,这首词上下两片,前呼后应,处处照应,结构严谨。上片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