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经典诵读PPT
《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8月写成的,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11年收...
《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8月写成的,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文章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一切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都是通过人的实践,人对自然界的斗争,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的。实践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而且是知识发展的动力。离开实践,自然科学就不能发展,甚至不能存在。为着改造自然,需要自然科学,人们就不能离开自然科学。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类的两大实践活动。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而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一样。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人还要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样,除了第一个历史活动以外,又增加了一个历史活动,这就是社会政治活动,或者是阶级斗争。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可是这还不是事情的穷尽。人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还要和自然界斗争,进行科学实验。单是为着认识自然界,就需要很有学问的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认识论若不和革命的实践相联系,则是空的东西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阶级斗争,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从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产生出来。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家是空洞的理论家。但是人的认识的物质性,表现在认识含有依赖物质而生产的性质,因此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即合于自然界的规律性,也合于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做到这一点,人们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才不至于脱离真理的轨道。结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