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人物介绍PPT
邵飘萍简介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原名邵振青,祖籍浙江东阳,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景星学社...
邵飘萍简介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原名邵振青,祖籍浙江东阳,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景星学社社员。邵飘萍自幼随父读书,聪颖过人,17岁考中秀才。因家境贫寒,后在杭州浙江大学堂求学。因参与反清活动被开除,后任上海《申报》、《新闻报》记者。辛亥革命后任《汉民日报》主笔。1912年杭州《民立报》创刊,任主笔。1916年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兼总编辑。邵飘萍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记者而饮誉中外,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民族魂”。邵飘萍一生办报,为新闻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表现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主持《京报》笔政10年,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在读者中树立了“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崇高威望。毛泽东曾给予他高度评价:“邵飘萍同志是一位具有热情、勇敢、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者,又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邵飘萍生平早年经历1886年10月11日,邵飘萍出生于浙江金华城北一条偏僻的小巷里,原名邵振青,祖籍浙江东阳。父亲邵辅成是前清秀才,在金华城里设塾授徒,以微薄的束修供全家生活。邵飘萍幼时,由父亲亲自教授经史课文。由于他聪慧好学,不到7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并能背诵如流,深得塾师赞赏。1895年,邵飘萍进入金华府中学堂。1898年,他随父去杭州,以同等学历考入浙江大学堂,攻读师范科。1901年,因参加反清秘密组织“励志社”和“浙学会”,被浙江当局以“扰乱学校秩序”的罪名开除学籍。回到金华后,他仍继续阅读新书报,探求新知识。1903年,邵飘萍先后在上海《申报》、《新闻报》任采访员,开始涉足新闻界。辛亥革命时期1906年,邵飘萍回到杭州,担任《杭州日报》主笔。1909年,他与蒋百里、陈布雷、张东荪等人在杭州发起组织“大共和国民会”,被推举为会长,从事反清宣传活动。1911年,杭州光复后,邵飘萍任《汉民日报》主笔。他支持新军政府,主张继续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1912年,杭州《民立报》创刊,邵飘萍任主笔。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创办《京报》1916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小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他提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论断,并以“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自勉。1918年,邵飘萍在《京报》上连续发表《战后之中国》、《外交失败与国民责任》等文章,揭露段祺瑞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罪行,号召人民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1920年,邵飘萍在北京发起成立“新闻学研究社”,吸收名记者和学者参加,积极开展新闻学术研究。1921年,邵飘萍与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任会长。同年12月,被正式接纳为国际新闻协会会员。1922年,他再次被选为全国报界联合会会长,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进行斗争。1923年,他创办北京新闻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并聘请著名报人徐宝璜、谢冰如任教务长、训育长。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邵飘萍在《京报》上连续发表社论和评论,揭露英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斗争。遭遇不幸1926年3月18日,邵飘萍为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前往天安门参加反帝示威游行,并发表讲话。他义正辞严地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号召人民起来斗争。1926年4月2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派兵闯入《京报》馆,将邵飘萍及其长子邵爽一同杀害,时年40岁。临刑前,邵飘萍慷慨陈词:“你们杀了一个邵飘萍,可还有后来的邵飘萍。飘萍的生命,是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的!”表现了邵飘萍为新闻事业、为追求民主自由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纪念与传承邵飘萍遇害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哀悼和愤慨。上海《申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新闻界之巨星殒落了》的社论,指出邵飘萍的被害是新闻界的巨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新闻界。为了纪念邵飘萍,中国新闻界成立了“邵飘萍新闻奖”,以表彰在新闻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同时,北京新闻专科学校也更名为“北京邵飘萍新闻学院”,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新闻先驱。邵飘萍的一生,是对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对民主自由不懈追求的一生。他的精神和事业,将永远激励后来的新闻工作者,为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不懈努力。以上内容约1800字,介绍了邵飘萍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和后世影响。希望符合您的要求。后世评价与影响评价邵飘萍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先驱”和“中国新闻史上的巨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的独立、自由、公正而奋斗。他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时弊,捍卫社会正义,深受读者爱戴。他的遇害,不仅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民主与自由精神的重大挫折。毛泽东曾对邵飘萍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为“具有热情、勇敢、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者”,并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这一评价不仅是对邵飘萍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新闻理想与职业精神的认同。影响邵飘萍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文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新闻事业和民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精神,成为后来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他创办的《京报》和北京新闻专科学校,也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支柱。邵飘萍的牺牲,更是激发了无数后来者对于新闻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坚持与追求。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今天的中国,新闻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铭记邵飘萍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精神与贡献,继续为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奋斗。邵飘萍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与事业却永远闪耀着光芒。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新闻工作者,为追求真理、捍卫正义而不懈努力。邵飘萍先生,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上是对邵飘萍后世评价与影响的续写部分,约400字,希望符合您的要求。